合肥工业大学

报刊:《合肥工大报》

版面新闻

  • 四十年砥砺奋进 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

    摘要:1978~2018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砥砺奋进 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稳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更新教育理念 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80年代,学校召开了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学校各项工作要围绕人才培养来开展,进一步确定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上,促使学生的素质能力结构由 “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90年代,学校召开了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确立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素质、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新世纪之初,学校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提出“凝炼办学特色、强化内涵建设、深化管理改革、培育校园文化”的办学思路,强调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明确提出“创建一流本科教学”。 2004年,学校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契机,以“如何创建一流本科教学”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对“一流本科教学的特点、一流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等问题进行广泛研讨。 2008年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出台了《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研究和布置“质量工程”建设的相关事项。经过多年建设,“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已硕果累累。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学校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1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 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经过四年的努力,建成“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集成体系,实行“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持续改进”一体化教学管理。 2018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合肥工业大学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方案》,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具体落实,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和领军人才”,十大举措推动学校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 做好顶层设计 不断优化修订培养方案 1999年,应对学校隶属关系改变和就业市场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宽二少三加强” ,即拓宽专业口径;减少计划总学时,减少必修课学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选修,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2002年,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按照学分制要求,学校重新制定和修订了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体现了“一宽二少三加强”的特色,形成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张扬。 2011年,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工程类专业认证的需要,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按照“精减学时、整合资源、突出实践、构建平台、完善标准、交叉教学”总要求,修订学分制指导性培养方案。 2014年,学校相继发布了《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指南》《合肥工业大学2015版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原则性指导意见》,制订2015版“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集成体系,建立教学标准,构建了可监测、可控制、可预测的循环改进闭环教学体系,形成了“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持续改进”一体化教学体系和“教师——课程组——专业”三个层面循环改进体系。 2018年,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以“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为遵循,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特色,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新兴产业需求为引领,对标新工科及专业评估认证,进行特色化设计,将制定201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开始后,从1978到1988年的10年时间里,高校还是实行计划招生、计划分配的计划经济运作模式。进入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国家开始扩招。相比1978年1179人,2008年招生6200人,涨幅达420%;2010年招生7000人;2012年,学校开始分两个校区招生:合肥校区5050人,宣城校区2600;2015年起学校招生总规模控制在8200人,根据校区实际情况,学校统筹协调落实国家招生类型安排和省份安排,不断优化各个地区的招生计划和优化分配合肥与宣城两个校区的招生计划配置,合肥校区5900人,宣城校区2300人。 落实“校院配合,重心下移”的工作方式,做到“稳定中部、拓展东北、兼顾西部”,实现“扩大学校影响、吸引优秀学生、提高生源质量”的工作目标,2012~2018年,学校第一志愿录取率均接近100%,近三年分省提档分数线与生源省份一本控制分差逐步扩大。 科学规划专业建设 动态优化专业结构 1978年,学校只设有7个系24个专业,基本是工科专业,到2011年时,我校专业和数量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数已增至73个,工学类专业占 55.5 %,理学类专业占 17.4%,文学类专业占4.8%,管理学类专业占12.7%,法学专业类占4.8%;经济学类专业占4.8%,业已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 的学科专业结构。 2012年,教育部允许学校自主设置专业,学校按照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对现设本科专业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学校设本科专业68个,涉及理学、工学、农(水产)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类专业23个,理学类专业17个,经管类专业14个,文学类专业8个,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类专业5个,农学类专业2个。 学校按照办学定位和“十三五”规划积极开展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通过新专业设置、专业招生等手段加以落实。目前,学校的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48个专业大类。其中:工学专业61个,占比64.89%,理学专业9个,管理学专业10个,其他学科门类专业14个,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精准打造创新创业生力军 2007年,学校就充分整合全校优质教育资源,按照培养未来机电复合人才的定位,试办“机电试验班”,以“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研究型”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采取交叉设置课程、配置优质师资、加强科研训练、实行因材施教等政策,不断完善教改实验班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2010年学校在总结“试验班办学的基础上,”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同年,成立创新学院,统筹创新教育工作。2015年,制定《合肥工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重点任务和举措,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2015年以来,学校每年有5000余名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每年有近9000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697项(其中,2017年突破1000项),国际奖励93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国家“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首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以及安徽省众创空间等称号,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8年2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13~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和《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白皮书(2012~2017)》,学校以82.13分的总成绩在“2013~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300”榜单中位列第33位,以82.57分在“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100”榜单中位列第31位。 4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40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今天的合肥工大本科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开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鲍良弼: 四十年风雨同舟 六十载潜心育人

    摘要:鲍良弼: 四十年风雨同舟 六十载潜心育人 今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峥嵘岁月,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时代巨变,我校也在滚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正在以崭新的面貌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而不懈奋斗…… 鲍良弼,教授,曾任应用物理系主任,激光研究所所长,现任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及报告团副团长,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被评为“第二届感动工大十大人物”。自毕业留校至今,鲍老已在我校工作了60多个年头,见证了我校四十载风雨兼程,记忆深处的那些故事,愈久愈弥足珍贵。 朱雅丽 / 摄 牢记党恩的“螺丝钉” 1955年,弱冠之年的鲍良弼从我校专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58年大跃进,我校要办原子能系,师资严重缺乏,学校将大批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送出去培养。刚成为年轻教师的鲍良弼,有幸被抽出,前往上海交通大学进修。 人生道路漫长,总有几步是关键。于鲍老而言,前往交大进修就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关键。在进修的3年里,他从矿山机电专业转到物理系,从工科到理科,一切几乎都要从头学起。但年轻的鲍良弼带着高度责任感,克服困难插班学习,他认为不仅所有的工程物理知识都要学,而且还要学好。鲍老说:“交大不仅师资棒,学风也好。”三年的进修求学,使他终生受益。 1962年春天,鲍良弼进修结束回校,学校原子能系停办,他便被分配到大学物理教研室任教。 鲍老说:“学习时学好,做教师就要教好,要像颗钉子钉在那里,站稳讲台。”进修归来后,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勤奋认真,很快成为了学科骨干教师。他时刻不忘组织的培养之恩,严格要求自我,潜心育人,努力做到“又红又专”。学生作业他坚持本本改,并做等级记录,摸清学生成绩的同时,检查上课效果,查找自身教学问题。 文革期间,鲍老感觉整天无所事事,1970年,他看《科学画报》杂志,对其中描述的激光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我校可以开展研究,为军事工行服务。于是,他向领导建议做激光研究,为成功说服领导,他逢机会就提。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学校领导认可了他的提议,并让他带头组建激光研究组。说干就干,从亲自挑人组队,到做调研,买器材,鲍老带领激光组老师干得热火朝天。几个月之后的1970年9月底,我校历史上的第一束激光便横空打出,燃起火红的希望。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甘做一颗螺丝钉,时刻把报国理想钉在心上。”60多年风雨历程,在鲍老心中,愈来愈深厚的是爱国热情,坚若磐石的是报国之志。 春风拂来春满园 七十年代末,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全国上下百废待兴。1977年9月,我校基础课程全部恢复,为解决师资匮乏问题,物理、数学、力学、外语、制图等师资培训班开始招生,同时还受机械工业部委托办了激光技术培训班。 此时,基础部各教研室热情高涨,克服重重困难,开出各种新课。办班过程中,繁重的教学任务不仅促使教研室师资水平大幅提高,而且使得老师们不再局限于工科基础课的教材内容,拓宽了视野,从而提高了工科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就在一切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学校派鲍良弼参加了两个重要会议:一是1977年7月由机械部教育局召开的机械工业基础理论座谈会;另一个是1977年12月到1978年1月,为期五周多的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 在这两次会议上,鲍良弼就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问题与国内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了重点讨论交流,交流期间,他深刻认识到了我国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并开始深入思考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我校该如何迎难而上。 1978年,在改革春风吹遍全国之际,我校激光科研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斩获2项重大成果奖。这一激动人心的获奖消息,伴着和煦的春风,引发全校师生为之欢欣鼓舞。它就像一剂催化剂,催化老师们内心深处的科研热情。 为做出更好的项目,一大批青年教师开始陷入思考。通过分析获奖项目,他们发现,这些项目无一不是理工科相结合的成果。反观那些没有获得国家级奖项的项目,往往是缺少一点创新,缺乏理工科知识结合。 这一发现让很多教师意识到,要想科研创新,必须重视理工结合的重要性,这也让本就在思索的鲍良弼更加笃定地认为:“工科大学上质量上水平,一定要加强理科,办理工结合”。 为此,鲍良弼积极向领导提出建议:我校应该走理工结合道路。他将学校自身的经验教训同国内外重点大学和专家评估建议相结合,一条条列出建议理由,他认为:突破工科大学办理科,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师资学术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是在重点高等工科大学办好应用理科,促进理工结合搞科研,高等学校出成果、上水平的一项战略措施,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现实决定的。 工科大学办理科,在当时人看来似乎是一项匪夷所思的提议。同一时期,在受到多方面启发的情况下,鲍良弼所在的物理教研室老师们也开始进一步思考谈论“如何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工科大学到底能不能办理科专业?”基于此,学校派出由鲍良弼(时任基础部副主任、物理教师)和李正修(力学教研室主任)带队的6人调研组,历时一个月,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高校调研。 数月之后,1979年11月12日,在调研组成员向校领导汇报调研结果时,学校领导当即拍板:我校是重点大学,工科学校可以办理科。 于是,1980年3月,我校正式下文成立应用物理系,并于当年招收应用物理系新生。为了区别于综合大学的物理学系,更好地结合工程实际,突出“应用”二字,学校定名为应用物理系。 改革开放,思想先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校顺利开创了由工科大学走向理工结合,也为今后迈向以理工为主,文理兼容的综合性大学埋下伏笔。鲍老激动地说:“从全国来说,打破理工科分离界限,在工科大学办理科,理工结合,我校起步是较早的。这是我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座里程碑。”据了解,当时全国工科大学中,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和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三所院校于1979年开办了物理系。 桑榆晚年散余热 2000年,世界的千禧年,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祖国日益昌盛。年逾花甲的鲍老也年满退休。兢兢业业工作了42年的他,却不甘从此庸碌。从教学督导组,到五老报告团;从实践升华理论,到作报告授人以渔,他只想尽己所能,做力所能及之事,发挥余热,继续做好一枚“螺丝钉”。 退休后,鲍老便加入由我校20位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责任的退休老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他们来往穿梭于不同校区的各个学院,以“一督二导重在导”及“督要认真,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的16字“真言”为督导工作指南;在教学督导过程中,通过听课、开座谈会、发调查表等形式,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以求对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为使督导工作在实践中得以理论升华,2005年5月,由鲍良弼、张素叶、王有成3位教授牵头,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的“八要”“六忌”》最终形成。随后,督导组的老教授们再接再厉,邀请了9位在多媒体教学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总结他们多年来在多媒体教学中的经验,经过五上五下,六易其稿,形成了《6条多媒体教学要领》,受到广大教师欢迎,得到2005年评估专家赞许。 鲍老说:“工作退休了,但共产党员没有退休,要老有所乐,老有所为。”2008年鲍老参加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他常说:“非常感谢党组织和学校给我们提供发挥余热的平台,五老报告团让我们的晚年生活充实丰富,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2009年3月,为加强对我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我校关工委成立了“五老”报告团。报告团主要由我校理论水平较高、阅历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 身为五老报告团副团长的鲍老说:“像这样一批有阅历、成就突出的老教授站在讲台上,往往还没开始作报告,就已经赢得台下观众们热烈的掌声。”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青年人缺什么,需要什么,报告团就讲什么。每一次报告选题,都是经过五老报告团成员的深入调研,精心准备才得出。9年来,不论是斛兵礼堂,还是图书馆、报告厅,总是能听到五老报告团成员们声情并茂、振奋人心的报告会。 “同学们!生命不打草稿,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你们在跑人生第二棒(第一棒是高考)的今天,一定要目标明确,分清主次 ,抓住今天。”这是鲍老为同学们做的次数最多的报告会——《跑好人生第二棒》,每次都能引起在场师生的共鸣,使聆听者深受震撼,感悟深刻,受益终生。校关工委报告团在党委领导下,先后荣获了全国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安徽省关工委先进集体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为一名教师,我一辈子的工作就是要站稳讲台,教好课。现在退休了,也不能无所事事,坐享生活,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有所作为,发挥余热。尽己所能为青少年作好人生指引,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风雨同舟六十载,鲍老愿用一生甘做孺子牛。 春风化雨四十年,亦是我校高歌前进,春华秋实的四十年。正如鲍老所言,我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次又一次的正确判断和决定,办理工结合是这样,从机械部重回教育部分管是这样,学校滚动进入“211”“985”学科建设也是这样。 回首来时路,今天的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去发出工大人的未来之光,去描绘工大的梦想蓝图,去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蔚为壮观的历史华章。

合肥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518次访问,全刊已有39896979次访问